吉林省长春市西郊,坐落着一家现代化工厂。车间里,一列列动车组整装待发。疾驰在祖国各地的高铁列车,近 40% 产自这里——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听取企业自主创新情况汇报,察看高速动车组装配生产线,并登上装配完成的高速动车组,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行情况。总书记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 " 抢手货 ",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牢记嘱托,实干作答。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高铁人自主创新,加快复兴号动车组研制,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让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
翻越崇山峻岭、驰骋雪域高原、跨过大江大河、穿梭江南水乡 …… 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让 " 诗与远方 " 触手可及,使 " 半日往返千里 " 成为现实。
研制时速 350 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意味着要把当时世界上高铁运营最高时速从 300 公里左右提升到 350 公里。中车长客复兴号 CR400BF 系列动车组副总设计师朱彦团队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是如何降低气动阻力。
为了减小阻力降低能耗,朱彦带领团队对复兴号动车组进行了平顺化设计,特别是全新设计了运用仿生学原理的车头头型。
朱彦说:" 最后列车的阻力,与和谐号相比能耗降低了 11%,到京张智能动车组的时候,我们又进一步降低到了 15%,列车的综合能耗也降低了 10% 以上,也就相当于列车运行一年能够节约 180 万度电。"
近年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这里诞生:复兴号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应用大数据、5G 通信、北斗卫星定位等前沿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运营 ……
2021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 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在关键领域、" 卡脖子 " 的地方下大功夫。
网络控制技术掌管着列车一举一动,承担着各类车辆信息传输处理,是高铁列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几年前,国产高铁只能用进口 " 大脑 ",价格贵,成本高。有一次,中车长客技术团队遇到系统报错,恰逢国外圣诞假期,费尽周折联系到外方技术人员,对方给出的问题解决时间表竟是 " 半年后 "。
关键核心技术怎能受制于人?中车科学家、中车长客副总工程师常振臣,带领技术人员组成专项团队,立志啃下这块硬骨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常振臣带领团队相继攻克网络控制系统集成自主化、整车控制及诊断逻辑自主化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掌控。
图为复兴号动车组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调试产线整装待发。 中车长客供图
"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我们来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车长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锋说。
大国重器离不开大国工匠。
" 我的感受是,不断自我超越的中国高铁,对技能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扎根中车长客车间一线 20 多年的胡俊祥,见证了企业致力高铁自主创新的全过程。
一列高速动车组,会用到 80 多种线型、近 2 万根导线,有约 10 万个接线点,它们是列车的 " 神经 ",在高速运行时传递着各类操作信号。每一个接口、每一个焊点都必须接触可靠,否则,1 毫米的误差,小则影响音响照明,大则导致车辆故障。
可少有人知道,接线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工序,操作难度就像是用焊枪在针尖上绣花,曾是动车组装配的一个大难题。研发初期,数据传输连接器中,芯体部位的 7 个金属针分布在直径仅 5 毫米的圆形范围内,每一根 " 针 " 都要焊接到位。操作空间小、焊接难度大、成品率低 …… 难题面前,许多人摇头:" 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完不成,生产装配效率就上不去。怎么办?重任落在胡俊祥肩上。他一个一个试,一根一根焊,凭借多年练就的 " 超密集环境电气焊接 " 技术,最终部件合格率达到 100%。工人们给这项电焊技法起了一个颇有武侠韵味的名字——微缩梅花烙。
在中车长客,像胡俊祥这样的能工巧匠还有很多。" 焊接大师 " 李万君钻研出高铁转向架关键部位的焊接操作步骤,被推广至全行业;创新能手罗昭强凭借 " 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 ",成为首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高铁工人 ……
改革创新、产业报国,中车长客让中国高铁这张 " 国家名片 " 愈发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