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万象 > 新华全媒+丨连续刷新纪录,解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

新华全媒+丨连续刷新纪录,解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

时间:2023-07-02 18:12:51 来源:科技英才 浏览次数:99 我来说两句(0) 字号: T T

新华社北京 7 月 1 日电题:连续刷新纪录,解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

新华社记者胡喆、宋晨

拼单团购、拼车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拼火箭 " 上天也日益成为卫星发射的常态。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民用卫星领域,小型卫星批量发射、在太空组成星座的模式渐成主流。近期,中国运载火箭连续刷新了一箭多星成功发射的纪录,一箭多星到底是怎样的发射模式?

新华全媒+丨连续刷新纪录,解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

6 月 7 日 12 时 10 分,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采取一箭 26 星方式,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新华社发

卫星 " 拼火箭 " 上天

2023 年 6 月 7 日 12 时 10 分,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采取一箭 26 星方式,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3 年 6 月 15 日 13 时 30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 06A 星等 41 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将多颗卫星送到预定的轨道——随着纪录的不断刷新,一箭多星发射模式受到关注。

以一箭 41 星发射为例,为了放下这 41 颗卫星,研制团队设计了一个 4 米高的圆筒段,41 颗星采用壁挂的方式,错位安装。除了给 41 颗卫星找到各自的位置,火箭还采用了更大直径的整流罩,确保所有的卫星安全到达目的地。

星箭分离过程中则采用了 7 层卫星依次分离的方式。" 相当于是分一层星,火箭后退一步,再分一层星,火箭再后退一步,直到最后把这 7 层卫星全部分完。"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建强说。

李建强介绍,从经济性和整个的时效性上看,一箭多星是最有效的,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

一箭多星发射考验多

在火箭发射中,如何让个头大小、功能特性、外貌形状等各不相同的卫星 " 乘客 " 安全坐好、准点下车,同时下车以后还没有 " 晕车反应 " 正常运行,是不小的考验。为此,航天科技工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精妙的方案。

" 实现一箭多星,需要多方面配合。"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副总师马玉海告诉记者,在火箭发射前就要进行大量计算,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各个卫星之间的关系,避免多颗卫星在火箭分离时受到环境的冲击或影响。火箭发射后,涉及精确的控制技术," 就像公共汽车停站一样,到一个站下一批乘客。"

" 同时,我们的设计是要留有余量的,确保能够适应一定偏差并避免相互碰撞。" 马玉海打比方说,就像停车的时候不能擦着边停,这样门就打不开了,也做不了别的动作。

" 此外,研制团队针对远场分离安全性,开展了多批次的分离时序设计与优化,多批分离之间通过火箭姿态的调整,确保多颗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的安全距离。针对电磁兼容性,开展了卫星之间及火箭共同参与的地面兼容性测试。" 马玉海说。

据了解,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在一箭多星发射的准备过程中,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以及大量先进技术积累,在力学、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联合攻关,规范研制流程,强化质量体系建设,突破 6 项重大关键技术和 13 项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丰富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谱系。

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

此次执行一箭 41 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家族中的一名 " 老将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曾创造过 60 天内 5 战 5 捷、40 天内在不同发射场完成 4 次发射、一年完成 15 次发射等纪录。

专家介绍,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创新,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现在已经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未来还将探索更多可能性,承载更多新使命。

而执行一箭 26 星发射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连续成功标志着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和可靠性的提升。

" 未来,我们还将尝试更大整流罩的火箭发射并进行海上发射试验,同时加速开展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长远来看,还将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上发力。" 马玉海说。

新华全媒+丨连续刷新纪录,解码火箭一箭多星发射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 0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